大宋泼皮

0554【陛下遇刺】(1/5)

  众人心照不宣的略过了这个话题。

  顾家家主皱眉道:“但一亩不给,似乎又有些不像话,陛下失了面子,难保不会报复。”

  “不错。”

  虞相武点点头,沉声道:“就按一万亩来算,咱们每家卖一万亩。如此,谢相有了交代,陛下有了面子,吾等损失也算的大,皆大欢喜。”

  魏圩问道:“若陛下继续逼迫,我等又该如何?”

  虞相武冷笑道:“真到了那一步,各家吩咐在朝为官之人,上书弹劾谢鼎,此外这南方,也该乱一乱了。”

  “虞兄说得对,该让陛下知晓,这南方,到底谁说了算!”

  众人纷纷附和。

  朝中与他们这些世家有关系的官员,没有一百也有八十,再拉上其他南方系的官员,一起上书弹劾,即便谢鼎身为内阁首辅,也够他喝一壶的了。

  这还仅仅是朝堂上的力量,在当地民间,他们的影响力更大。

  煽动几场暴乱易如反掌。

  明老二不动声色地瞥了眼史家家主,正巧对方也看向他。

  两人对视一眼,纷纷从对方看到了讥讽之色。

  当真是不知死活!

  ……

  ……

  七月十三。

  在江南东路巡视了一圈的韩桢,终于乘船前往杭州。

  此番巡视,韩桢明显可以感觉到,南方宗族的力量比北方要强许多。

  这股力量,主要体现在宗族在乡间的话语权,以及对族中子弟的约束力。

 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一个村落中,某人犯了事,村民的第一反应不是找里长或保甲报官,而是找村中大姓,年岁最长的人审判。

  同样,两个村子因灌溉产生争执时,也是由两边德高望重的老人进行商议。

  若是商议不妥,那就开打。

  对于是否有人在这场斗争中死去,官府一无所知。

  即便有人报了官,捕快前来调查时,整个村子的人也会包庇凶手。

  正是这股力量,造成了皇权不下乡的局面。

  北方则不同,北方村落乃是多姓杂居,宗族的力量被极大削弱。

  而据江素衣说,两浙、福建的宗族比之江南更甚,甚至有一言而断生死的权利。

  想解决皇权不下乡,对其他朝代可能是件难事,但对韩桢而言,算不得甚么事儿。

  最主要的原因,在于基本盘和制度不同。

  韩桢的基本盘是胥吏,而非士大夫和门阀。

  制度,则是补官晋升制度。

  打个比方,其他朝代,士子寒窗苦读十数载,一朝高中,喜登龙门,你让他去村里当个里长或保甲,谁愿意?

  狗皇帝侮辱谁呢?

  换个脾气犟的,指不定回去后就开始写诗了。

  甚么‘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’,甚么‘他时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’。

  官员不愿下乡,胥吏又狡诈油滑,所以朝廷只能任命本村之中德高望重之辈为里长或保甲,代为管理。

  而这些所谓的德高望重之辈,往往是本地大族或大姓,只会助长宗族势力的发展。

  但在大齐,则完全不同。

  因为即便考中编制,成为补官,也得从基层做起,所以让这些补官下乡,没有丝毫阻碍。

  届时,韩桢只需发一条政令,下乡补官优先考虑晋升,跑到乡村任职的补官能挤破头。

  这就是基本盘和补官制